體貼的人兒阿,為何沒人心疼你?既如此,便無須處處替人著想,放下聖母情節,你的生活會爽快很多
當我們處處為別人著想,展現貼心的一面時,如果對方不是以同樣的心情來互動,或許我們可以漸漸收回這些貼心的舉動。
小時候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吧:「想要別人對我們好,就要先對別人好。」所以我明白,有部分人會以希望對方如何對待自己的方式先去做付出,接著期待對方也能有類似的回應或是方式來對我們。
[quads id=1]
有時覺得我已經這麼替你著想了、這麼體貼了,你還是依然故我,我在失望什麼呢?或許是我們的付出沒有迎來同等的互動或是回饋,或許對方就是一頭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暗示無效、感化無效,那麼我們必須採取單刀直槍的方式,直接和對方直球對決吧!
把我們期待對方如何對待、回應我們的方式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或是把感受鉅細靡遺的陳述出來,讓對方明白:「哦~ 原來你是這麼想的。」若連溝通都無法見效,我們便不要期待別人了,改變自己是最快的方式。
該明白,對方不需要這些額外的體貼與我們做出的讓步,我們當然可以保持彈性,隨時可以減少付出,因為多餘的付出,最後可能只感動了自己,久了心中產生不平衡感,內傷的永遠都只有自己。
突然有感,不需要當聖母,尤其是女性,我們通常都會有一點討好型人格在心中,無論想討好的是父母、老師還是伴侶、小孩,既然感化無效,便無需再自我感動的付出,放下聖母情節,不需要犧牲自我來照亮別人,直來直往的互動,你的生活會爽快許多。
請把溫柔體貼留給懂你且也願意給你的人。
延伸閱讀:
- 只有自己懂得心疼自己,珍惜自己的付出,別讓自己變成婚姻中的免洗筷
-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勝過自己的?
- 犧牲自己成全他,讓他自我膨脹過了頭,反過頭來嫌棄我們?
- 媽媽,妳為什麼煩躁?這社會似乎容不得媽媽們抱怨
- 會吵的孩子有糖吃,乖孩子總是懂事的讓人心疼,卻得不到什麼好處
[quads 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