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說別人的故事時,其實正在寫下你對她的信任邊界。不是每段交情都禁得起一次背後的轉述
我曾經有個職場同事,當時我們非常要好,什麼都聊,連薪水這種敏感話題也聊了。我那時候還很單純,覺得彼此是值得交心的朋友。
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同事私下提醒我:「她從你那個朋友那裡聽說了你的薪水。」我整個人像被當頭棒喝。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我以為的信任,在她眼裡竟然只是可以拿出來說嘴的資訊。不是交情好就什麼都能說。
—
最近又遇到一個類似的情況。
學校活動上,一位媽媽和我閒聊,說她跟我朋友是情同姐妹,話題講一講竟開始跟我講起我朋友的傷心往事。
我當下沒說什麼,心裡卻自動亮起一盞紅燈。而且警鈴大響!
你可以在我面前這樣講她的故事,那你會不會哪天,也在別人面前講我的?
別拿朋友的傷來拉近距離,別把別人的信任,拿來當自己人際關係的墊腳石。
那一瞬間我腦中閃過很多念頭,但最強烈的是一個警告:「這個人不會替別人守祕,也不會替你的信任留口德。」
這種人,我自動退後三步。有些界線,踩過一次就夠了。有些人,聊多了就會後悔
我們能做的最好保護是:不加入傳播鏈;不讓當事人再受一次傷;不讓自己被拉進他人不成熟的情感糾葛。所以「我選擇當作不知道,沒這件事,我也不會說出去。」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成熟和善良,用行動保護朋友。
之所以會覺得心疼她,是因為我看見她可能把信任放錯了人。一個真正把你當姐妹的人,不會在你背後把你的傷心事拿出來講,不管她是不是加了句「我們感情很好」,那都是暴露。
畢竟誰想要自己的事被第三個人知道?最尷尬的是第三人來問你那件事,你覺得莫名為何他會知道?一種被信任的人出賣的感覺,遭到背叛,深受打擊。這才是讓人最不忍的地方。
有些人不知道,背後多說一句話,表面是靠近別人,其實是出賣了信任;而我們選擇不說,是因為還有人值得我們守口如瓶。
—
最後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
🧷 別把別人的故事,當自己社交的籌碼。
🧷 說出去的是一句話,被傷到的可能是一個人整段的信任觀。
懂得守口如瓶,不只是尊重別人,也是體面自己。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