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問對話,語氣不同,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局。
最近我在反思,說話用語和對方feedback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的問題。
1. 「他怎麼不懂我的意思?」
有些人聽不懂弦外之音,面對這樣的對象就要開門見山,直接爽快,因為暗示一點也沒用。
2. 「為什麼他只做一半?」
因為指令下錯了,他當然只做他接收到的指令,不會多做。
我看到一位媽媽叫先生跟孩子把沙發上的衣服摺一摺,但最後他們留下媽媽的衣服。為什麼呢?因為她說:「自己的衣服摺一摺」結果他們真的只摺自己的。
我想這位媽媽心裡一定很憋屈,但我們下次是不是可以換個說法? 「衣服就全部交給你們摺囉~」
3. 如果不想給對方有選擇的餘地,就不要問對方的意見。
那位媽媽後來又問:「那你們有想幫我摺嗎?」你都讓我選擇了,我當然說不要阿!直接叫他們「幫我摺」不就解決了?為什麼要用試探的口氣去問呢?得到這樣的結果不是更火大?但這是自己造成的。
再舉一個例子,你本來就想吃麵,卻問對方想吃什麼?結果他說要吃飯,你跳出來說想吃麵。對方會怎麼想呢?那你一開始就說要吃麵啊! 幹嘛問我又推翻? 對吧!
工作上,原本你覺得這個案子已經ok了,卻問對方「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嗎?」於是他真的開始認真想、挑毛病,跟你說他覺得還要怎樣怎樣,那不是很想翻白眼嗎?🙄 先賞自己兩巴掌再說,當初真不應該那樣問的~ 其實只要說「我認為這樣可以定案」就好了。
看對方這樣,自己氣pu pu也無濟於事,想想溝通的盲點,換個說法,一切都會順利的。不管用在家庭還是工作都一樣哦!
更多想跟你聊的
【親子天下專欄】幸福快樂的日子不會自己到來,當靠兩人努力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