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社會跑跳幾年後會發現, 不能太依靠親朋好友, 因為特別容易造成人情上的壓力, 雖然說對方說不需要答謝或是不用回禮, 但是越這樣心裡越容易產生虧欠感, 然而有時一些陌生人的幫助反而令人覺得沒壓力
有時候事情的成, 往後看, 會發現關鍵人物並非我們熟識的人, 不是親朋好友亦不是我們一廂情願以為的貴人, 而是弱連結(Weak ties), 這些跟你沒那麼熟的泛泛之交, 甚至只是同學或同事, 也可能是朋友的朋友, 簡言之就是多了一層的人際關係, 透過現有的朋友圈而往外認識的一圈人, 該說他是人脈嗎? 我認為定義為人脈有點功利感, 但人就是群體動物, 相依相賴, 認識了許多人, 未來誰會幫上自己的忙也說不定
比如說轉介紹工作, 你很難想到身邊的誰有機會會想到自己, 推薦自己, 幫忙轉介紹, 我遇過同事介紹打工, 學姊介紹我去教舞蹈課程, 也有以前社團朋友的介紹翻譯工作, 而當我自己手上有資源時, 我也會去想, 圈裡的誰有這樣的專長或特質能符合我要找的人選, 我找過高中同學幫忙國外展覽, 也找過大學學長幫忙翻譯日文case, 這些朋友是以前共事過, 覺得人格可信賴, 工作態度可靠我們才敢推薦, 要不然沒弄好還讓自己背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還要承擔責任
我成立粉絲專頁的時候沒有想過要去邀請好友名單內的任何親朋好友, 一來大家興趣不同, 二來會有順水人情的壓力, 他按了我們當然很開心有他的支持, 弱他沒按, 心裡就開始進行天使和惡魔的對話, 會亂想, 三, 人家根本不想收到你發了什麼文章通知, 按了讚很困擾der~ 於是我從未按下邀請鍵, 只有轉貼PO文到自己的動態, 朋友圈看到了反應大多是滑過去吧! 我想, 要是真的有興趣就會點近來瞧個幾眼, 這就無法免強, 就像我們也常再抉擇, 到底要不要刪了沒有互動的朋友, 朋友拉我進社團, 臉書沒有同意或拒絕的功能我是反感的, 所以有時候只能停止通知, 或是默默退出, 就是不想傷了朋友的心
我相信吸引力, 正所謂投其所好, 一個人的特質可以吸引到類似的人, 喜歡你的人無論你做什麼都喜歡都支持, 討厭你的人無論你做的再好都還是嫌棄挑剔, 所以, 放下執念~ 不要為了吸引不來的人而傷神
朋友之間興趣不一定類似, 也不需要凡事都要跟朋友一起, 成群結伴, 如果自己身心想學某一項才藝或專長, 應該鼓勵自己鼓起勇氣去培養、挖掘, 即使沒有朋友的陪同, 反之因為朋友沒興趣而放棄自己的喜好, 實在非常可惜, 人生是自己的, 應該自己主宰, 自己的選擇也由自己負責, 縱使結果不是那麼好也學會了承擔後果, 生命提高了層次而更成熟。當你跨出那一步, 認識同一個熱衷領域的人, 會發現自己又增加了弱連結, 這些人既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同學, 而是一群互相不認識卻因為共同喜好聚集起來的同好
所以別害怕走出去, 人生就是多體驗才有趣不是嗎?